currentVersion
111
222170009FF
ht_research
海通研究
展望2022年,全球将步入后疫情时代。当前全球超半数人口已接种至少一剂疫苗,G20领导人承诺明年中确保全球70%人口完成疫苗接种,“加强针”施打和特效药有望推出,或将助力全球经济加速走上正轨。根据IMF的预测,2022年全球GDP同比增速将达4.9%,后疫情时代机遇和挑战将并存。
国际背景来看,全球经济复苏将推高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通胀水平的高低将影响美联储Taper之后的加息节奏,全球流动性和大类资产定价都将受到影响。国内而言,明年或将迎来猪周期的拐点,叠加国际定价的大宗商品涨价,宏观上仍需关注通胀压力。中观上,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攻坚之年,诸多产业政策将逐步落地,孕育着新的亮点,后疫情时代,之前疫情受损的行业有望迎来新机遇。
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为此,海通证券研究所特携手知名专家、上市公司高管、基金保险私募及QFII等机构投资者,召开2022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会,集众思、广忠益,共同探讨股市和债市的投资策略,相信这是一场思想火花碰撞的盛宴!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题一: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专场
主持人:高道德 博士
研究所副所长、金融工程及金融产品首席分析师
专题二:固定收益专题
主持人:姜珮珊
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
“新能源、专精特新、大金融”专场
主持人:涂力磊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
“新消费、新科技”专场
主持人:余文心
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
“新能源、专精特新、大金融”专场
电新:2022百舸争流,坚定看好新能源
电新行业首席分析师 张一弛
1.光伏方向,组件价格或开始回落,或将刺激需求继续上行;逆变器有望继续向好,我们认为,国产化导入越快的公司可能会更为受益;钢价和组件价格有所下降,跟踪支架将边际好转。
2.风电方向,我们认为,22年安装费用预计下降,海上风电或将迎来高增长。
3.锂电方向,我们认为碳酸锂、隔膜、石墨化、铜箔、PVDF供求关系将较为紧张。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变动风险;疫情持续或影响装机进度;竞争加剧导致盈利能力下滑风险。
金属:两大主线—通胀&新能源范式转换
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 施毅
1.70年代通胀投资启示:我们总结1970-1980年的资产价格走势。1970-1980年作为典型的通胀期,发生在商品/权益资产的底部极值后。我们对于底部极值出现的后果,理解如下:
1)矿产端缺乏资本开支。
2)政府引导新兴产业投资。
3)流动性充裕。2020年美国M2同比增速达到了19.15%的水平,最终CPI会如何演绎?我们倾向于继续上升。
2.新能源范式转换:我们认为,一旦某一品种下游需求占比超过10%和新能源相关,该品种往往引发下游较大的边际需求变化:比如2014年锂行情启动,新能源车用下游占比为10%。
所以我们认为,当铜下游需求新能源占比达到10%以上的时候也会被范式。
3.涉及到金属板块投资,我们认为估值有望重修。
风险提示:疫情不确定情境下,全球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新能源转型的成本和机会
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 李琼慧
(了解具体内容,请联系海通研究所)
公用事业:电力市场化进程和展望
能源转型研究院 吴杰
我们认为,短期来看,需要通过电价机制解决近1年来高煤价下的成本倒挂带来的缺电问题;长期来看,由于新能源投资主要由五大四小为代表的传统发电集团完成,需要解决火电企业的经营困境,从而促进新能源发展。此外,由于火电承担为清洁能源辅助调峰的重任,应当对其出力的稳定性给予溢价(或容量电价)。随着电改深化及电力商品属性的回归,未来电价平稳上行是趋势,电力行业的价值重估由此开启。已经市场化的海外电力龙头PB普遍在1.5-2倍,国内0.5-1.5倍或被低估。长期看,我国电力需求还有上涨空间,我们认为行业理应取得更好的估值。
建议关注:华能国际、华电国际、华润电力、中国核电、福能股份、龙源电力、国投电力、华能水电。
风险提示:疫情风险未完全解除,用电量增速的不确定性;新能源和储能等竞争性能源的不确定性。
煤炭:转型伊始,价值重塑
煤炭行业首席分析师 李淼
我们认为,2022年随着供需矛盾逐步缓和,煤价也将由高盈利回落至合理利润区间,在双碳背景下,煤炭投资将跳出传统周期逻辑,建议关注三条主线:
1.类公用事业白马龙头。“十四五”期间煤炭供需有望维持紧平衡,煤价中枢较“十三五”抬升,盈利稳健且高分红的公司具备类公用事业特性,估值有望修复,建议关注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州煤业、晋控煤业;同时部分公司仍有一定产能增长,有望价稳量增,建议关注中煤能源。
2.转型类公司估值抬升。面对双碳压力,煤炭企业正积极转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具备估值提升空间。建议关注现有业务稳健,同时已积极布局转型的华阳股份、电投能源、金能科技。
3.炼焦煤资源价值重估。炼焦煤受资源禀赋及刚性需求双重影响,稀缺性逐步凸显,具备资源价值重估机会,建议关注具备资源优势的山西焦煤、平煤股份、淮北矿业等。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大幅下滑、保供稳价及限产政策影响需持续跟踪、澳洲进口放开。
异质结电池技术的产业化方向
中科院电工所博士生导师、华晟新能源首席科学家、异质结电池专家 王文静
(了解具体内容,请联系海通研究所)
汽车混动系统发展趋势
某全球汽车动力系统供应商技术专家 程总
(了解具体内容,请联系海通研究所)
汽车:2022年混动加速渗透
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王猛
我们认为混合动力汽车(混动和插电混动)在10-20万价格区间相较于纯电动车型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随着比亚迪、长城、吉利、日产等车企的混动车型陆续上市,预计2022年开始混合动力汽车将加速渗透,到2025年国内销量将保持高增速,利好自主品牌整车企业长城汽车,以及功率半导体模块供应商斯达半导。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复苏低于预期,技术进步低于预期,竞争加剧。
军工:景气兑现,成长提速
军工行业首席分析师 张恒晅
自上而下布局高景气赛道:重点关注航空、航天等领域;自下而上选择具备业绩持续兑现及超预期可能性的品种。
投资策略:
1.国企改革/规模化效应带来的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市占率持续提升或拓展业务价值边界带来的业绩持续兑现或超预期。
建议关注:中航重机、振华科技、航天电器、爱乐达、中航光电、中航高科。
风险提示:军费支出规模或装备列装进度不及预期;军工改革力度不及预期;军品订单的波动性;民品领域拓展不及预期;国际贸易关系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
地产:以史为鉴
——每况愈下和柳暗花明
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 涂力磊
我们认为,当我国的GDP增速、地产投资、销售、价格四个指标同时出现下跌时,往往是政策即将转向支持的信号。2021年10月以来地产各项指标仍处于下行阶段。从2021年22个重点城市第二次集中供地的土拍数据看,土地端溢价率、成交情况和参拍企业意愿都出现较明显回落。2021年房企资金处于持续收紧过程。
我们认为,政策底部预期明确,2022年地产投资增速反转概率偏大。原因:
1.经济增速客观需要调整降杠杆节奏;
2.目前地产投资增速向5%区间靠近;
3.2021年以来主要领导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发言;
4.行业风险收益比逐步到位。
投资建议:继续看好行业蓝筹企业,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房地产行业政策收紧;行业基本面下行。
非银:
非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孙婷
券商:资本市场大发展,财富管理大时代
行业集中度趋势上升,未来竞争格局在头部。我们长期看好大型券商,大券商将凭借自身底蕴及资源优势形成马太效应。下阶段券商的发展重心应当在有效利用自身资本,开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业务,通过提升资本使用效果+合理加杠杆带动ROE提升。截至2021年12月10日,行业平均2021E P/B在1.55x(中信II级指数),估值合理偏低。考虑到行业发展政策积极,资本市场发展空间大,我们认为券商行业盈利能力将继续提升,亦应该享受更高的估值溢价。
重点推荐:东方财富、广发证券、兴业证券、东方证券、中金公司等。
风险提示: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带来业绩和估值的双重压力。
保险:资产端略有改善,负债端仍然承压,估值低位,安全边际高
1.3月以来,寿险新单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代理人数量持续下降,新重疾定义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我们预计未来各险企将加大费用投入和新产品投放,推动短期新单保费增长;中长期我们仍看好健康险和养老险发展。
2.近期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我们认为未来伴随经济持续复苏,长端利率仍有望上行。
3.2021年12月7日保险板块估值0.45-0.73 倍2021 P/EV,仍处于历史较低位置,行业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长端利率持续趋势性下行,股市大幅震荡,保障型保费增长不达预期。
银行:长逻辑验证的起点
银行行业首席分析师 林加力
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信用风险长期改善拐点已经出现,后面会是ROE和估值的拐点。这两点是明年银行板块投资的主线逻辑。地产方面,在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和房地产金融工作会提出“两个维护”之后,政策态度已经较为明朗。ROE拐点方面,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会议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们认为银行后续经营业绩恢复的政策环境有望改善。个股方面关注行业基数恢复正常后,优质银行财务数据进一步凸显后的优势。
风险提示: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资产质量大幅恶化;金融监管政策出现重大变化。
法律声明本微信平台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客户参考使用。海通证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内容而视其为客户,且由于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表述,客户仍需以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平台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欲引用或转载本平台所载内容,务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海通证券研究所对本订阅号(名称“海通研究”,微信号“ht_research”)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