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11月26日),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棕榈油主力合约结束连续四个交易日的下行,收于4022林吉特/吨,单日反弹32林吉特,涨幅0.8%。此前一日,该合约曾触及7月2日以来的最低点,此次回升得益于外部油脂市场的联动支撑及技术性买盘介入。
供需基本面承压,出口数据显疲软
近期棕榈油市场面临短期压力。船运调查机构数据显示,11月1日至22日期间,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环比下降16.4%至18.8%,反映出主要进口国需求暂未放量。这一数据与近期库存累积预期形成共振,限制了价格的反弹空间。不过,一位吉隆坡交易员指出:“昨日大幅回落后,市场出现技术性修复,大连棕榈油合约的企稳及芝加哥豆油走强共同提供了支撑。”截至北京时间26日收盘,大连棕榈油微涨0.21%,芝加哥豆油则上涨0.34%。
关联市场动态:能源与政策变量
国际原油市场近期波动亦对棕榈油形成扰动。原油价格在跌至一个月低点后于26日小幅回升,地缘政治层面传来乌克兰与俄罗斯可能达成和平协议的信号,若后续制裁解除或增加全球能源供应,间接影响棕榈油在生物柴油领域的竞争力。需注意,原油走强通常会提升棕榈油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经济性,但这一逻辑需与供需现实叠加验证。
机构观点聚焦:短期修复与长期隐忧
多家知名机构对后市存在分歧。部分分析师认为,当前反弹更多属于超跌后的技术性修正,出口疲软及季节性增产周期可能继续压制短期走势。然而,亦有观点指出,若南美大豆产区天气异常或东南亚减产预期升温,可能通过豆油链条传递至棕榈油市场,形成新一轮驱动。值得注意的是,若未来长线预测与当前走势方向相悖,需明确其前提条件——例如,宏观环境转变或供应链重构可能打破现有平衡,但现阶段仍需关注近端库存与消费匹配度。
未来关注点:政策与气候双主线
后续市场需重点关注两方面:一是印度、中国等主要进口国的采购节奏是否在年末回暖;二是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生物柴油政策执行力度,若强制掺混比例上调,或为价格提供底部支撑。此外,拉尼娜现象对东南亚收获季的影响尚未完全定价,若减产预期兑现,可能成为打破当前震荡格局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