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日报
赎回压力缓解,短期利空或出尽
1)
本周债期先抑后扬,市场情绪尚可。十年期主力合约
T2303收于99.995,五年期主力合约T2303收于100.830,两年期收于100.740。尽管本周增量消息繁多,金融数据、经济数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后落地,高层官员也释放较多政策信号,但市场反映相对平淡,主线仍围绕理财赎回的市场影响展开。
前半周市场延续弱势,周二盘中继续大幅下探,理财赎回的抛压余波仍在。周三市场变盘,十年期主力合约涨幅近
0.5%,五年期主力涨0.4%,推动因素有二。一是市场消息央行今早窗口指导理财子不许“砸券”,静待后续举措缓解流动性风险。二是周四(15日)MLF到期5000亿元,市场预期MLF利率将下调。尽管周四MLF超额续作,净投放1500亿元,利率按兵不动,但市场回踩幅度有限。随着理财赎回缓解,配置力量逐步入场,市场进一步杀跌概率较低。
金融数据方面,
11月社融虽略低于预期,但表现不弱符合季节性水平。社融存量同比增速为10.03%,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为年内绝对低位,宽信用仍不畅。具体的,表内业务和地方政府债券为社融核心支撑,企业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小幅转弱。信贷方面,分部门来看,居民端延续疲弱,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均低于全年中枢水平,分别新增525亿元和2103亿元,同比降幅与10月持平。企业端中长期贷款表现与近3年来同期持平,新增9470亿元,短期和票据贷款略低于同期表现。存款方面,居民、企业和非银金融均同比多增,财政存款-3681亿元,同比少减3600亿元,财政投放或加速。整体来看,11月数据表现中规中矩,超预期的点不多,市场反应平淡。实体和居民部门均延续弱势,宽信用仍需政策发力。
经济数据方面,
11 月在国内疫情反复、外需回落的背景下,市场对经济数据偏弱已有预期。除基建投资增速上行外,其他数据同比增速均有所回落:地产投资累计增速下行至-9.8%,带动固投累计增速下滑 0.5 个百分点至 5.3%;社零消费当月增速-5.9%,带动累计增速由正转负至-0.1%;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从 10 月的 5%下滑至 2.2%。但是制造业投资依然保持高增长的韧性,在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同比 23%)的带动下,累计增速仅略比 10 月下滑0.4 个百分点至 9.3%。整体来看,偏弱的数据是对预期的证实,叠加处于年底,政策端开始发力,市场更关注未来向上修复的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方面,总体上看对明年形势的严峻挑战做出了充分估计,对市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如疫情流行期、提振发展信心、支持平台经济、化解房地产风险、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的不正确论调等都做出了非常果断和直接回应和部署,稳增长、
“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上升到更高甚至明年经济核心工作的位置,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是重要抓手。
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补充表示,
2023年的货币政策,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既包括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包括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价格维持合理弹性,不大起大落。结构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
“加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建设和救助帮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为经济运行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二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机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支持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三是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与撬动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和促进消费。四是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财政政策效能。五是持续创新和完善财政宏观调控,注重加强与就业、产业、科技、社会政策协调配合,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2)
回归债期市场内在运行逻辑,政策的效果较为不明确,和年初市场对于宽信用的期待类似,市场将进入长期的观察和跟踪窗口,重回
“强预期+弱现实”的阶段,市场难以走出上涨的单边行情,但在 “宽货币+弱经济+稳信用”组合下,债期也难言转熊。或延续上半年行情走势特征,维持宽幅震荡格局,波段行情下控节奏至上。随着理财赎回问题好转,债期短期进一步下挫的概率较低,可短线做多博反弹。
股指:
短期仍有政策支持
★★★
推荐星级说明
★★★★★:核心推荐
★★★★:重点推荐
★★★:中性推荐
★★:弱推荐
★: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