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网站导航 开放平台 Saturday, July 12, 2025 星期六
  • 微信

【晨观方正】市场/海外策略/汽车/电新/科技&电子/轻纺/军工20220318

来源 外汇天眼 03-18 07:30
【晨观方正】市场/海外策略/汽车/电新/科技&电子/轻纺/军工20220318

  行业时事

  【市场 | 赵伟】不一样的政策 不一样的行情(20220317)

  【海外策略 | 党崇钰】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与港股反弹点评(20220317)

  【汽车 | 段迎晟】汽车销量月报:2月产销维持高增长,新能源车景气度延续(20220317)

  【电新 | 张文臣】氢能源与燃料电池系列报告(政策篇)——“氢”风徐来(20220317)

  核心推荐

  【科技&电子 | 陈杭】工业富联:聚焦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业绩稳步提升(20220317)

  【科技&电子 | 陈杭】韦尔股份:非手机IC迅猛发展(20220316)

  【科技&电子 | 陈杭】江化微:半导体材料,拐点已至(20220316)

  【轻纺 | 陈佳妮】特步国际:21年业绩略高于预期,上调22年业绩指引(20220317)

  【军工 | 鲍学博】航宇科技:业绩高速增长,在手订单饱满(20220317)

  【军工 | 鲍学博】中航重机:降本增效利润增长159%,需求旺盛未来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速(20220317)

  行业时事

  市场 | 赵伟

  不一样的政策 不一样的行情

  内在因素积极有为,外在因素“靴子”落地,内外因素共振,提振市场信心,大盘走出底部,尤其是国务院金融委将资本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政策底”底是在大盘回补了2020年7月3日及7月6日两个缺口后出现的,这个底的有效性高,A股市场中期底部得到了确认,大盘再创新低并跌破3000点关口的概率极低,至于“市场底”在何点位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底部区域的确认。

  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大盘从低点3023点反弹到昨高点3260点,高低点差237个点,幅度为7.84%,已有获利空间,短线有技术性获利回吐压力,大盘走势后市如何演化,是形成向上“岛型反转”,还是短期构筑“W”底,在中期能否构筑“头肩底”,短期内会给出答案,即大盘3200点的得失定乾坤,但无论构筑何种底部技术形态,大盘向上空间远大于向下空间。

  无论是“W”底,还是“头肩底”,都是在盘底,底是盘出来的,不是弹出来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以时间换空间,还是大盘阶段内主要运行方式,现在是比耐心的时候了。操作上,不追涨、不杀跌,继续把握跌出来的机会,逢低关注金融、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信息技术、计算机及严重超跌股,逢高减持股价仍处于高位股。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技术分析和近期重要市场信息做出的综合判断,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可能发生异于预期的重大变化。

  海外策略 | 党崇钰

  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与港股反弹点评

  2022年3月16日,美国FOMC会议召开,我们有如下观点。

  (1)背景:2月份美国劳动力市场恢复强劲,但是通胀仍在高位,俄乌战争不利于美国通胀治理。2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67.8万人次,失业率仅为3.8%,就业市场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2)加息:美联储宣布加息25bps,但后续加息路径仍有不确定性。从点阵图来看,12位官员认为2022年至少应该加息7次及以上。

  (3)缩表:FOMC决定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开始减少其持有的国债、机构债务以及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我们预计最快5月份会开始缩表。

  (4)经济预测:美联储2022年3月的预测中,整体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上调通胀预期,对失业率预测则保持不变。美联储2022年3月将2022年实际GDP增长预测值从4.0%下调至2.8%,失业率预测值维持不变在3.5%,核心通胀PCE同比增长预测值从2.7%上调至4.1%。

  我们认为此次加息对港股影响不大。美联储加息预期已被市场反应,此次加息落地消除了美联储3月是否会大幅加息的不确定性。后续建议密切关注美国通胀、失业率指标等来判断美国加息步伐,尤其是通胀。由于美联储在4月没有议息会议,讨论缩表最早在5月,所以美联储货币政策在思考港股短期运行时已不是最核心的考量。

  我们看好港股二季度的反弹行情。一是因为两会将2022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我们认为内地逐步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有利于港股在二季度上涨,稳增长政策将为大跌后的反弹提供政策面和基本面的支撑;二是金融委会议强调了“切实振作一季度经济”、“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关于香港金融市场稳定问题,内地与香港两地监管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等内容,有力提振了港股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认为港股的反弹可以在2季度持续,但在中期,尤其3季度,要更加关注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美国中期选举是否可能导致中美关系边际变化,二是美国缩表和连续加息是否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股调整幅度过大,三是A股反弹后在下半年是否可能回调从而影响港股走势。

  风险提示:美国加息和缩表程度超预期;美股震荡超预期;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超预期;中美关系边际变化超预期。

  汽车 | 段迎晟

  汽车销量月报:2月产销维持高增长,新能源车景气度延续

  报告摘要:2月汽车产销同比正增长,2022年销量预计达到2740万辆。

  ① 国内汽车销/产量分别 173.7/181.3万辆,同比分别+19.4%/+20.7%,预计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达到2740万辆,同比+4.3%。

  ② 新能源汽车销量33.4万辆,同比+204.7%,渗透率为19%。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47万辆,同比+55%。

  ③ HEV乘用车销量5.4万辆,同比+147.6%,预计2022年混动市场将延续高增势头。

  ④ 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63.4万辆,同比+27.8%,单月占比达42.6%,同比-0.3pct,主要系日系、美系品牌渗透率提升所致。

  ⑤ 汽车经销商库存系数为1.85,高于水平线1.5,环比提升26.7% ,我们认为汽车缺芯问题正在持续缓解。

  ⑥ 出口量为18.0万辆,同比+72.5%,涨幅较上月有所收窄,环比-21.9%。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4.8万辆,同比增长9.2倍,有望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增长点。

  2月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1.6%。乘用车中,紧凑型、中/大型细分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虽有不足,但呈现加速上涨态势。其中中/大型市场渗透率为20.4%;紧凑型市场渗透率为15.1%;小型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4.6%;微型车细分市场渗透率接近100%。

  新车型展望:2022年各大车企加快高端新能源车型布局,MPV市场迎来多车型上市。

  ① 新能源市场,多款全新车型迎来上市/交付。新势力有蔚来ET7/ET5、小鹏G9、理想L9、哪吒S等;传统自主车企(含新品牌)有飞凡R7、智己L7、沙龙机甲、长安C385、比亚迪驱逐舰05/海豹等;合资品牌有本田e:N系列、精灵#1、Q4 e-tron等车型。

  ② MPV市场,新品上市加快,动力模式从传统燃油→混动→ PHEV/REEV/BEV转变。岚图、红旗、比亚迪、WEY、风行、极氪等品牌加快布局MPV市场,新车型预计在2022年上市/交付。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下行影响汽车需求;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海外疫情若持续恶化汽车出口不及预期;芯片短缺缓解不及预期;新车型不能按时上市、交付。

  电新 | 张文臣

  氢能源与燃料电池系列报告(政策篇)——“氢”风徐来

  1、氢能源的发展意义

  氢能是一种来源广泛、清洁无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氢能产业链较长,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动态

  美国将氢能作为能源战略的重要部分,从能源法及政策文件方面给予支持。美国《氢能经济路线图》明确2050年,氢能将占到美国终端能源消费的14%。日本积极发展氢能源,促进日本能源结构转型,从国家战略层面致力于实现氢能社会。欧盟通过持续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使用,将电力和氢能共同作为能源载体,从而代替基于碳的能源载体。

  3、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启动了“863”计划和“973”计划,加速推动以研究为基础的氢能技术商业化项目进程,氢能和燃料电池项目均被纳入其中。国家政策主要从战略规划、科技研发、行业管理及财税优惠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重点支持方向为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攻关及整车示范应用。

  4、氢能可行性分析与燃料电池优点总结

  氢能在技术可行性上,无论生产端、储存与运输端、还是应用端均已在可行性研究上有所突破或运用。氢能在经济可行性上,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规模化,有望成本端大幅降低。燃料电池具备清洁环保、续航力强、充能速度快、噪音少等优点,并且氢能来源广泛,长期来看氢燃料汽车有望成为未来汽车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行业原材料降本不及预期;行业技术研发进度不及预期;行业下游市场应用不及预期;其他不可抗力风险。

  核心推荐

  科技&电子 | 陈杭

  工业富联:聚焦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业绩稳步提升

  3月15日,公司发布业绩快报,经初步核算,2021年实现营收4,395.57亿元,同比增长1.80%;实现归母净利200.10亿元,同比增长14.80%。经测算,Q4净利90.03亿元,创单季度新高,环比增长110%。

  “灯塔工厂”引领数字化转型,业绩创历史新高。受益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数据驱动、绿色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实现了对数字经济产业五大类范围的全覆盖。在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下,致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2021年公司发起了“灯塔领航者计划”,目标5年内,助力10家领军企业建设为世界级灯塔工厂转型标杆;助力100家领导企业实现完整数字化转型;为1000家制造企业导入数字化技术应用;通过平台为5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产业与技术服务。此外,将进一步与新能源车龙头企业展开合作,打造全方位车联网生态。

  5G+云与边缘齐驱并进,元宇宙将持续助力。5G基站终端、5G高端电信级路由器等5G产品业务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云计算获得客户主力机种订单,尤其是CSP(云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及边缘计算带动新能源车用AI运算单元的增长,使公司整体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同时,公司Wi-Fi6、Doorbell、IPCamera等家庭安全监控设备出货量增长,其中Wi-Fi6相关设备2021年累计出货已超过3000万套。此外,苹果年内有望推出MR产品,而公司作为苹果供应链的成员有望受益。未来在元宇宙的推动下,物联网、AR/VR相关设备将持续景气。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收4395.6/4819.7/5313.8亿元,归母净利润200.1/231.0/265.7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经济周期下行;上游原材料超预期涨价;新能源汽车进展不及预期;新冠疫情反弹。

  科技&电子 | 陈杭

  韦尔股份:非手机IC迅猛发展

  3月16日,公司发布关于接待机构调研情况公告,预计 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44.68亿元-48.68亿元,同比增长65.13%-79.91%,预计2021年实现扣非净利润39.18亿元-42.68亿元,同比增长74.51%-90.10%。

  车载CIS竞争优势明显,全面布局汽车应用。触控与显示芯片客户导入进展顺利,前景明朗。发挥平台化优势,模拟芯片积极布局。

  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收240.5/300.4/400.1亿元,归母净利润47.2/59.1/83.0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商誉减值风险;产品研发进度不及预期;盈利预测的不可实现性和估值方法的不适用性。

  科技&电子 | 陈杭

  江化微:半导体材料,拐点已至

  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7.92亿元,同比增长40.5%,实现归母净利润0.57亿元,同比下滑2.9%。分季度看,去年Q1至Q4分别实现收入1.56亿、1.78亿、2.04亿、2.52亿,实现了环比逐季增长。去年Q1至Q4分别实现归母利润0.09亿、0.06亿、0.13亿、0.29亿,四季度的业绩拐点明确。

  江化微拥有104项专利,已具备G2、G3、G4等级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并成功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高端湿电子化学品领域逐步替代进口,客户为:中芯国际、士兰微、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京东方、华星光电等知名客户。

  (一)、超净高纯试剂业务,报告期内,实现营收4.9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1.47%,主要系公司半导体业务上涨所致。超净高纯试剂成功导入多家12寸半导体,8-12英寸半导体客户销售达到7,868.77万元,随着下游客户开工率的提高,公司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均有进一步提升。

  (二)、光刻胶配套试剂业务,报告期内,实现收入2.79亿元,同比上升14.92%,主要系客户结构调整,半导体和面板客户占比进一步提高。公司优势产品正胶剥离液在面板客户中销售规模进一步提高;在半导体领域,公司在士兰集科、长电先进等高端半导体客户用量也逐渐放量。公司研发的半导体用剥离清洗剂、多种功能性蚀刻液等产品也通过多个客户大量测试,并成功实现了销售,标志着公司在半导体的功能型材料领域市场份额得到提升。

  公司现有产能9万吨/年,在国内产能比较靠前,同时,江苏镇江和四川眉山还有两个在建项目即将投产。2022年,随着镇江基地的投产,公司产品等级也将从G2、G3、G4提升至最高的G5等级,真正实现行业高阶湿电子化学品的国产化,解决该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另外,四川基地混配6万吨/年项目已于2021年底取证正式投产,公司将快速通过该基地辐射川渝地区的平板客户,使得江化微成为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湿电子化学品集成服务提供商之一。

  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5.66、21.86、28.36亿元,预计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5、2.48、3.44亿元,对应PE 37.25、23.19、16.71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四川基地和镇江基地产品不及预期;半导体材料景气度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

  轻纺 | 陈佳妮

  特步国际:21年业绩略高于预期,上调22年业绩指引

  事件:公司发布21年业绩,实现收入100.13亿元,同比+22.5%;实现归母净利润9.08亿元,同比+77.1%;全年派息比率60%。

  21年收入符合预期,疫情反复影响有限:2H21特步品牌实现收入52.44亿元,同比+34.5%。近期国内出现局部疫情,但对公司影响可控:疫情爆发地区占销售总额不到5%;宏观环境不确定时,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高性价比产品;街铺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有限。时尚运动品牌实现收入5.09亿元,同比-5.8%,主要因为海外疫情影响供应链。专业运动品牌实现收入1.25亿元,同比+139.7%,主要由索康尼品牌带动。

  特步品牌利润率改善,新品牌亏损可控:21年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1.7%,同比+2.6个点。其中,特步品牌毛利率为41.4%(同比+2.5个点),主要系上年库存回购影响消除以及产品组合优化;时尚运动毛利率为44.6%(同比+3.9个点),主要系电商直营占比大幅上升;专业运动毛利率小幅下滑,主要系毛利率更低的服装占比提高。SG&A比率下降0.9个点至30.8%,主要系规模效应及马拉松赞助减少。公司整体净利率为9.1%(同比+2.8个点),改善主要由特步品牌拉动,新品牌经营亏损为1.3亿。

  特步品牌双轨战略,新品牌加速调整:特步将继续巩固跑步市场护城河,同时紧跟国潮热浪吸引年轻消费者。管理层将22年收入增长指引提高至25-30%(vs 25%以上),其中上半年增长提高至35-40%(vs 30%以上)。考虑到海外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时尚运动品牌收入增长指引略有下调至20-30%(vs 30%)。而专业运动品牌维持收入增长50%以上的指引。

  合理价值16港元,“强烈推荐”评级:特步主品牌处于品牌势能上升期,四个新品牌有望开启第二增长曲线。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为11.8、15.3、20.6亿元。我们维持合理价值16.0港元,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反复的风险;新品牌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渠道扩张不及预期的风险。

  军工 | 鲍学博

  航宇科技:业绩高速增长,在手订单饱满

  3月16日,航宇科技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航宇科技实现营收9.60亿元,同比增长43.11%,实现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91.1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24亿元,同比增长76.25%。

  点评:

  1、需求拉动下营收快速增长,规模效应显现。2021年,公司下游航空、航天、燃气轮机和能源装备领域客户需求增加,拉动公司业绩快速增长。受益于公司营收规模增长,规模效应显现,毛利率同比提升3.77pcts至32.60%,公司利润增速快于营收增速。

  2、航发环锻件境外市场是公司优势业务,疫情缓解后有望快速增长。公司在境外市场与GE航空、P&W、RR、SAFRAN等国际主要航发主机厂商签订了长期协议。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境外业务收入1.30亿元,较2019年下降43.89%。2021年,公司境外业务有较好恢复,实现营收1.95亿元,同比增长50.58%,约为2019年境外业务营收的84.49%。疫情缓解后,公司境外业务有望快速增长。

  3、航天和能源锻件产品需求旺盛,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2021年,公司航天锻件和能源锻件业务大幅增长,成为公司新业绩增长点。航天锻件实现营收1.50亿元,同比增长97.71%,占公司营收的15.58%,毛利率提升4.27pcts至31.50%;能源锻件实现营收0.65亿元,同比增长112.41%,占公司营收的6.73%,毛利率提升17.10pcts至40.56%。

  4、募投项目预计今年建成,新生产线有望提升公司生产效率,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公司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特种合金环轧锻件精密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6.0亿元,预计2022年建成。新生产线采用智能CAPP系统、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等,公司产品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5、需求持续旺盛,2022年初在手订单总额12.20亿元。2022年年初,公司在手订单总额12.20亿元,较2021年年初同比增长49%,在手订单总额约占公司2021年营收的127%,为公司业绩增长奠定良好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2023年和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4亿元、2.80亿元和3.88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36、26和19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境内军品订单不及预期;境外业务恢复不及预期;产品降价超出市场预期;原材料涨价超出市场预期等。

  军工 | 鲍学博

  中航重机:降本增效利润增长159%,需求旺盛未来业绩有望保持较快增速

  3月15日,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90亿元,同比增长31.23%,实现归母净利润8.91亿元,同比增长159.0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24亿元,同比增长166.60%。

  点评:

  1、锻铸业务和液压环控业务双轮驱动下,公司营收快速增长。2021年,公司锻铸业务和液压环控业务均实现较快增长,锻铸业务实现营收66.99亿元,同比增长34.49%;液压环控业务实现营收20.91亿元,同比增长21.78%。

  2、经营质量改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2021年,公司利润增速显著快于营收增速,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1.68pcts至28.33%;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降低3.04pcts至13.17%,净利率显著提升4.63pcts至11.00%。此外,力源公司转让原全资子公司力源液压57.55%的股权致合并报表利润增1.40亿元。

  3、锻造业务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募投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司航空、航发锻件产品竞争力。2021年,宏远公司在军用市场批产型号的订单份额稳步增长,在国际民航市场顺利实现某型锻件批产,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安大公司在军用市场成功开辟多项环锻件产品双流水,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2021年,公司募投项目分别以宏远公司和安大公司为实施主体进行航空精密模锻产业转型升级和特种材料等温锻造生产线建设,项目建成将进一步提升宏远公司和安大公司航空、航发锻件产品竞争力。

  4、2022年公司日常关联交易预计值保持高增长,航空业务持续高景气。2021年,公司向关联方销售产品的日常关联交易预计值30亿元,同比增长30.43%,实际值29.11亿元,完成率为97.04%。2021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1.23%,公司日常关联交易预计值同比增速较好地反映了公司对当年经营情况的预判。2022年,公司向关联方销售产品的日常关联交易预计值为40亿元,同比增长33.33%,反映公司对2022年业绩保持较高增速的预判。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7亿元、16.35亿元和21.10亿元,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35、27和21倍,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风险提示:军品业务订单不及预期;国际业务拓展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超出预期;公司产品降价超出预期等。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