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网站导航 开放平台 Saturday, July 12, 2025 星期六
  • 微信

【晨观方正】固收/家电/环保/科技&电子/计算机20210721

来源 外汇天眼 07-21 07:30
【晨观方正】固收/家电/环保/科技&电子/计算机20210721

  行业时事

  【固收 | 齐晟】蓝光违约与地产最新经营情况分析(20210720)

  【固收 | 齐晟】强分项与弱总量(20210720)

  【家电 | 周衍峰】混改后首获新授信,苏宁转型进入实操阶段(20210720)

  【环保 | 王宁】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首日碳交易均价突破50元/吨(20210720)

  核心推荐

  【科技&电子 | 陈杭】“推荐”芯海科技:布局汽车MCU(20210720)

  【计算机 | 方闻千】“强烈推荐”卫宁健康:从群雄逐鹿到一超多强(20210720)

  行业时事

  固收 | 齐晟

  蓝光违约与地产最新经营情况分析

  1、 专题研究:7月12日,“19蓝光MTN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构成实质性违约。我们对蓝光违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总结为如下几点:

  第一,业务经营成本走高、销售趋弱、三四线去化承压;

  第二,战略管理上大本营优势丧失,高管层频繁变更;

  第三,债务结构中非标占比较高,或存在大量表外负债;

  第四,资产处置不及预期,难度大、周期长。

  本周我们也梳理了TOP50主要房企最新销售、拿地情况。

  销售方面,今年1-6月权益销售规模在千亿元以上的房企共16家;排名30-50名的房企销售表现分化较大,排名发生大洗牌。

  拿地方面,权益拿地金额超过500亿元的房企共有8家,且普遍拿地楼面均价不低;集中供地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复盘第一轮供地情况,多家房企,如融创、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等参与积极、斩获颇丰,其主要为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或杠杆率水平适中的龙头民营房企,拿地优势明显。而恒大、合景泰富等主体由于债务率高企、融资不畅,在拿地投资方面只能被迫处于收缩状态,在集中供地中不具备竞争力,或导致未来发展受限。

  2、 信用市场回顾与展望:上周信用债一级净融资规模有所下降,实现净融入约270亿元;信用债取消发行数量及规模也有所下降。二级收益率继续下行,各等级信用利差收窄,各等级的期限利差和中长久期的等级利差走阔。上周成交价格异常的债券有所增加,蓝光发展、泰禾集团等主体的债券现大幅折价成交。

  3、 转债市场回顾与展望:股指全线收涨,转债领涨。行业方面,申万一级行业19涨9跌,钢铁、通信、采掘行业领涨。转债平价继续小幅上行,溢价率主动上行,热度回升。本周新能源板块回调,开启高位震荡;大宗商品受降准影响价格抬头,发改委与工信部对于稳定大宗商品价格态度明确,后续走势有待观察。虽然转债热度回升,但价位走高使得配置难度增加。目前进入中报发布前的静默期,在当前这个存量博弈的市场中,可寻找业绩存在预期上涨的企业埋伏,同时我们仍坚持自下而上的低价策略,保证安全边际。

  风险提示:信用风险暴露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政策变化超预期。

  固收 | 齐晟

  强分项与弱总量

  1、强分项与弱总量:二季度经济数据从分项上看,似乎出口、工业生产、消费和投资都各有亮点: (1)更强的出口和走弱的工业生产之间似乎产生了一定的背离,但实际上工业生产受出口拉动的特征并未发生变化。(2)可选消费品的加速修复,叠加未来餐饮受疫情影响缓解和汽车供给约束解除,消费增速将有望进一步提升。(3)投资方面,融资收紧已映射至地产弱化上,未来对地产投资制约将进一步显现,而竣工有望支撑其不至于失速向下。与地产投资相反的基建投资,专项债迟不发力已是市场共识,不过6-7月发行有积极因素出现。然而总量数据表现却略低于预期。归其原因,可能与价格因素、数据统计差异有关。

  从当前数据来看,并不存在经济基本面趋势性走弱促使央行短期内快速降息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降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需求可见端倪。今年与以往年份不同之处在于,银行信用创造层面遇到结构性难题,但经济层面稳增长压力并不迫切。因此,债市重心若放在博弈降息上,将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不排除该预期不断升温降温的反复变化过程中债市波动加大。但即使不考虑政策面因素,基于当前经济相对平稳和流动性相对宽松格局,我们仍延续此前策略观点,即利率债和高资质信用债的久期杠杆策略依然是胜率更高的策略。2、利率债市场回顾与展望: 从继续交易降准到交易降息预期,再到MLF缩量续作价格不变+经济数据多项超预期,本周长端国债利率在周一周二向下突破3.0%后有所回调,最终仍保持在3.0%以下。降息预期在周四以前已被市场充分交易,尽管预期降温,但暂时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预计债市将回归到多空博弈的震荡阶段。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变化超预期;信用风险暴露超预期;海外突发事件;经济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等。

  家电 | 周衍峰

  混改后首获新授信,苏宁转型进入实操阶段

  据证券市场红周刊报道,在江苏省、南京市有关方面的支持下,7月19日苏宁易购与海尔智家、江苏银行达成战略合作,依托数字化能力,打通三方系统,完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票据流的四流合一,实现金融机构全面介入流通领域,推出数字零售行业的全新银企合作模式。同一天,为支持这一新模式快速落地,江苏银行与苏宁易购就新增授信达成一致。 江苏国资委牵头推出银企合作新模式,助力公司提速发展据报道,此次三方的战略合作,“一方面,通过专款专用,保证金融机构的资金使用安全。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支持海尔智家与苏宁易购的供应链合作,提升资金周转效率”。此举释放了2个积极信号:1、如我们此前预判的,江苏国资委在未来苏宁的发展中正发挥着“压舱石”的作用,不仅积极引导多方资源支持苏宁易购恢复流动性,而且还在机制上下功夫,加强上游产业链对接,从根本上提升苏宁易购家电KA主业的竞争力,助力公司蜕变重生。公司走出底部,迎接新苏宁易购从7月5日股权转让落地,引入国有资本+产业资本,到董事管理层改选,再到今日的银企合作新模式,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苏宁正迎来重大转变。我们认为,公司经营底部日益明朗,尤其是随着新管理团队的陆续到位,长期来看资产质量、盈利能力都有望出现边际改善。重申观点:长期发展进一步明朗,打造商贸流通领域的平台型企业我们相信在国有资本的引导下,苏宁将重焕生机,它的渠道/平台价值将会更加凸显。基于过去30多年在家电零售领域的深耕,公司在供应链采购、仓储物流、全渠道运营等领域所积累的资源能力是值得认可的,譬如1.3万多家各类门店,未来在新股东的重整、盘活下,其潜在价值将得到源源不断的释放。风险提示:行业增速放缓、低价竞争、经济增速下滑。

  环保 | 王宁

  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首日碳交易均价突破50元/吨

  全国碳市场交易启动,首日碳交易均价突破50元/吨,关注三领域投资机会:

  1)市场爆发带来的投资机会交通运输领域减排重在公共领域用车的新能源替代,新能源环卫车需求有望加速释放。交通运输行业的减排至关重要,公共领域用车将率先实现新能源替代。目前,已有超半数省份颁布了环卫领域用车新能源替代政策,新能源环卫车需求有望加速释放。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电池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续航能力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环卫车渗透率提升。建议关注:盈峰环境、ST宏盛、龙马环卫等。第三方检测碳核查需求提升,二氧化碳在线监测设备需求有望爆发。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定采用核算法,属于间接测定方式。在碳交易实施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可靠和准确,碳核查需求提升,利好已有储备和项目经验的检测机构。2021年1月,《火力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要求》发布,填补了碳排放在线监测相关标准的空白。在线监测数据作为碳排放量的参考,将在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在线监测系统需求爆发。建议关注:谱尼测试、先河环保、雪迪龙等。

  2)节能减排方案提供商受益参考欧洲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全国配额总量呈现阶段下降趋势,且以拍卖方式分配的配额比例逐渐提升。考虑到CCER的抵销比例不得超过5%,通过技改等手段真正做到节能减排仍将是高耗能企业的必经之路;节能减排方案提供商将充分受益。建议关注:中材节能、双良节能等。

  3)可申报CCER增厚利润,垃圾焚烧行业景气度提升根据碳交易管理办法,重点排放单位可通过购买CCER抵减碳配额(比例不得超过5%)。全国碳交易市场将于6月底前启动;相比填埋等处置方式,垃圾焚烧发电碳减排效果显著;企业可将减排量申报CCER,上市交易后将带来额外的收益,有望增厚公司利润,并改善现金流。建议关注:瀚蓝环境、伟明环保、上海环境等。

  风险提示: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政策落地进度不及预期;疫情反复风险。

  核心推荐

  科技&电子 | 陈杭

  芯海科技:布局汽车MCU

  7月17日,发布公告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募资4.2亿元用于汽车MCU芯片研发及产业化。3.9亿元布局汽车MCU,达产规划2.1亿颗/年。700亿美元汽车芯片空间,但国内自给率仅5%。技术与产品开发实力强,募投项目有保障。募资补充研发资金,夯实企业创新活力。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5/8.9/12.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1.5/2.1亿元,维持“推荐”评级。风险提示:(1)产品研发不及预期;(2)市场应用不及预期;(3)行业景气度不及预期。

  计算机 | 方闻千

  卫宁健康:从群雄逐鹿到一超多强

  卫宁健康发布公告,其与创业慧康正在筹划由公司向创业慧康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合并创业慧康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事宜。本次合并预计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2020年修订)》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强强联合重塑竞争格局,医疗信息化进入一超多强时代。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9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份额排名前七分别是卫宁健康(市占率12.0%,下同)、东软集团(11.7%)、创业慧康(7.6%)、万达信息(5.2%)、东华软件(4.9%)、医惠科技(4.7%)、嘉和美康(3.7%)。如果卫宁健康吸收合并创业慧康成功,市占率将达到19.6%,考虑到2020-2021年卫宁和创业市场份额的提升,合并后的新卫宁最新市占率大概率将会超过20%,远远领先身后的竞争对手东软集团、万达信息、东华软件等,医疗信息化行业将从“群雄逐鹿”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时代,行业格局迎来重塑。一超多强格局下,卫宁健康在规模效应下无论是在传统业务还是新兴业务,优势更加明显。卫宁和创业作为两家头部公司,其皆有着庞大的客户数量,2020年两者营收分别为22.67、16.33亿元,合计39亿元。在地区分布上看,卫宁营收主要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在华东、华北更是占据优势,创业除了在华东地区与卫宁分庭抗礼之外,在华南、西北地区的业务明显要好于卫宁,在西南、东北等地区也有2亿的营收,两者联合强强互补,协同效应明显。吸收合并后的新公司在华东、华北的优势更加突出,在华南、华中地区的业务收入也将大幅提升,同时也将补足卫宁在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的短板。合并后研发重叠的部分可以极大的精简,销售服务网络将会更加完善,客户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品牌度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头部效应,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也将更有保障,对外议价能力也大大加强。投资逻辑:卫宁健康吸收合并创业慧康重塑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格局,行业进入一超多强时代;吸收合并完成后的新卫宁作为一超,由于规模效应,竞争优势更加明显。预计21/22年实现收入29.7/37.6亿元,给予“强烈推荐”评级。风险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疫情二次爆发、合并事项未能完成。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