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每日优鲜正式以“MF”为证券代码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社区零售数字化第一股,然而一上市,每日优鲜就直接破发25%,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还在等着上市的叮咚买菜也捏了把汗。不过,虽然都是前置仓模式,叮咚买菜还是和每日优鲜存在很大的差别。
2015年5月,每日优鲜便首创“前置仓”模式,并不断优化改进,引得同赛道的选手争相效仿。
所谓前置仓,简单来讲就是每日优鲜的每个门店都是一个中小型仓储配送中心,消费者在下单后,商品将从附近零售门店里发货,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这便是支撑它在门店3公里范围内可以做到30分钟送达的重要前提。
截至2021年3月31日,每日优鲜已经在16个城市开设了631个前置仓,平均每个城市有近40个前置仓覆盖。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每日优鲜在中国前置仓零售行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为28%。
前置仓模式,优势在于可以确保配送速度和产品新鲜度,送货到家,极大便捷了客户的生活,深受用户欢迎,但弊端同样十分明显。
一方面,前置仓模式使订单充满不确定性,会导致货物积压风险,带来损耗或断货问题。另一方面,前置仓模式前期投入非常高昂,前置仓每进入一座新城市,供应链和仓配体系都要重新建设,加上人力成本、营销成本等,短期内会产生大量成本,但单量往往是缓慢增长。
每日优鲜大力布局前置仓,使其履约费用居高不下。2018-2020年,每日优鲜履约费用分别为12.39亿元、18.33亿元、15.77亿元,占公司当期总净收入的比重分别达34.94%、30.54%和25.72%。尽管其有意识压缩仓储物流费用占比,但25.72%的比重下,公司盈利压力依旧不小,尤其是每日优鲜目前仍处于跑马圈地的扩张阶段,降低履约费用看来难度较大。
此外,生鲜类产品与零食、日用百货类商品不同,需要采用冷藏方式,可能出现成本高、耗损大、效率低的问题。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翻阅2019年的媒体报道,关于每日优鲜的前置仓数量的描述为1500个,而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其前置仓仅有631个。说明每日优鲜在2020年经历了一轮大规模关仓。
折腰的前置仓似乎也意味着生鲜电商前置仓模式需要寻求新的破局之计了。
流量入口是困扰前置仓玩家的主要问题。
为此,叮咚买菜将注意力集中于拓客、客单价,分别对应地推与拓展SKU,而每日优鲜业务有收缩迹象,试图从供应链角度弥补短板。
叮咚买菜主要通过地推与补贴获客。去年,为了顺利进军西南市场,成都站首次开仓时,推出了新人发放108元优惠券、每天推出三样新鲜蔬菜低至0.99元等活动。如今,各大菜场、社区门口都出现绿油油的叮咚买菜广告。
然而获客之后,将其转化为会员的成本依然不容忽视。
截至今年一季度,叮咚买菜用于销售、补贴、拓客的费用为3.18亿元,换来150万新增会员,换言之,获取每位新会员的成本约为212元。同时,新会员带来新增履约成本2.71亿元,人均履约费用为181元。
不同于叮咚买菜在C端疯狂扩张,每日优鲜新增用户出现负增长。截至一季度,Missfresh App与小程序拥有790万有效用户,环比下降9.2%,一年与两年复购率分别为71.1%与76.0%,人均年度消费金额为705.8元。
在客单价方面,盒马鲜生与每日优鲜都位于顶端,前者前置仓客单价为60元左右,每日优鲜核心用户平均达到98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每日优鲜采用的模式是高价高折扣,折扣的部分没有算入客单价中。
而多多买菜与美团买菜的客单价大多位于20-30元附近。
最近两年每日优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供应链方面,包括介入线下菜场数字化改造;为商家提供营销、支付、CRM工具等SaaS服务;借助微信小程序转化私域流量等等。向B端,尤其是小b商家发力,使得每日优鲜增长趋缓。
会员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客户忠诚度,并鼓励客户重复购买,而并不仅仅体现在客单价这一个维度里。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3月31日,自叮咚买菜推出会员计划以来,会员保留率为48.8%。
每个月交易会员每月在叮咚买菜上的平均消费约为2019年的407元人民币和2020年的478元人民币,远超用户人均消费支出。
其中,2021年第一季度拥有约150万平均每月交易会员,虽然只占每月交易用户数量的22.0%,但占GMV总数的47.0%。
会员制在生鲜电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对叮咚买菜而言,只有牢牢抓住22%的会员,提高客单价和毛利率,才能在生鲜电商站稳脚跟。
也许正如叮咚买菜的创始人梁昌霖所说:“生鲜市场规模巨大,但生鲜线上渗透率并不高,各个模式的生鲜品牌都有很大发展空间。目前,叮咚买菜更强调的是把自身业务做好,稳扎稳打,老老实实做好”卖菜这件小事。
澳大利亚在线支付牌照?STP与ECN流通式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