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业务介绍
集团业务共分为两块,一块是金融与咨询业务,一块是医院集团业务。20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5%至85.2亿元,收入结构中金融和医疗业务分别占比57%和43%。20年利润同比增长11%至18.1亿元,但是在利润层面仍是金融贡献大头,金融业务利润占比92%。
金融业务是支撑公司多年来发展的基石业务,为集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现金流和利润支撑。环球将确保金融保持稳定发展。医疗业务方面,公司将在5年内努力扩大医院集团规模,同时在投后管理为医院注入学科、运营、服务等资源,培养学科、运营、服务三大核心能力,让这些医院进入到环球的体系后,在综合结余率方面有实质性的提高。未来还要继续做好医疗产业链的布局和孵化,希望3~5年后能够实现实质性的可复制、有一定想象空间的新利润增长点。
环球医疗21年一季度的运营良好,经营业绩稳定增长,收入同比增加22%至23.2亿元,普通股持有人净利润同比增加42%至4.8亿元,增长较高部分原因是去年上半年同期国内的疫情比较严重而基数较低。
金融与咨询业务
20年公司金融与咨询业务同比增长2.7%至49亿元,生息资产净额同比增长9.5%至535亿元。生息资产结构中医疗资产占比下降16.6个百分点至53%,而公用事业资产占比提升了18.7个百分点至40.7%。
过去公司主要为地县级医院提供融资租赁,过去医疗行业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支撑公司发展的基石。医疗生息资产占比下降是因为近几年国家要求公立医院转变发展方式,从扩张式发展(建医院、买设备)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提升业绩和医疗服务,所以医疗行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像2010年~2015年旺盛。另外最近几年国家医改也压缩了医院收入端扩张的可能性,很多医院的现金流近年处于承压状态。另外公立医院客户是非常优质的融资租赁客户,最近5年进入到这个行业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在市场上面临了一定的竞争。
从收益维度看,公用事业irr比医疗irr低,公立医院管理层对资金收益率没有那么敏感,而且公司还提供附加值服务,所以可以多要一点利率。而公用事业公司对资金价格更敏感,所以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20年为7.85%,但是长期看会缓慢下降。综合净利差20年为3.54%,今年可能会降至3.2%。
但是公用事业资产安全性一般好于公立医院,20年底30天逾期资产率0.94%,没有一起逾期来自公用事业资产。
医院集团业务
医院集团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综合医疗服务,综合医疗服务是环球下属控制的这些国企医院。过去几年国资委及六部委同时推动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控制全剥离改革,环球医疗背靠央企,又有多年医疗资源的积累,凭借这些优势,过去两三年迅速积累起10,200张床位并表运营医院集团的规模。医院集团的第二块业务是供应链业务等,指为集团内外医院提供供应链配送相关服务所收取的服务费用。同时一些比较小规模的医疗器械的维保,包括器械设备的销售也会放在供应链业务。
医院集团业务模式多为公司用现金出资,合作方用医院资产出资,由环球医疗作为控股方,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医院产生的收入结余并表在环球医疗的报表中。
只要是公司有决定控制权的医院结余都会全额并表在公司报表中,公司并购的医院都为不错的医院资产。并购的标的中有公司直接从产权交易所公开摘牌拿到的医院,比如合肥安化医院,是由公司100%控股的,中盐集团已经没有任何权益。另外几个比较大的三甲医院,鞍钢总医院公司持有51%的股份,鞍钢集团持有49%;西电集团医院公司持有63%的股份,西电集团持有37%。公司的平均持股水平大概是55%,所有的并表医院都为51%以上控股比例,所以医院综合结余率最后归属于上市公司的部分是要乘55%这一平均权重比例的。
医院上面的合资公司是环球医疗集团来控股的,所有的医院都是属于国企/央企,而央企是有一个资金归集的传统,所以所有医院的结余,即合资公司层面的盈利在环球的整个体系内都是一个流动的状态,账上的现金流都是归集到环球集团体内,环球对现金流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和使用权限,目前公司所有的小股东也没有提取合资公司利润的需求。如果医院需要后续的发展和投入,环球集团会再从总部拨钱去满足。
20年医院集团业务已逐步在收入中占比扩大到了42.5%,未来会进一步扩大,预计在今年底或者是明年底收入端会超过50%。
截止今年一季度,目前已经签约了15,000张床位,其中10,200张已经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并表,希望今年能够实现已签约15,000张床位的全部并表。
20年公司三级医院的单床收入53万,19年是54.3万元,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稍微降了一些。二级医院的单床收入是30万元,一级/未评级医疗机构的单床收入是20万元,整个医院集团平均单床收入是36.6万元。
年初到现在疫情有所反复,但是公司现在所有并表的和即将纳入管理范围的医院,在去年一轮大疫情之后,当地目前都没有出现反复,也就是说公司现在所有下属医院都没有被强制要求停止门诊服务。今年年初疫情在东北沈阳有一定的反复,但没有影响到鞍山,所以公司旗下的鞍钢总医院今年没有受到影响。去年前一二季度,公司有的医院业务情况很惨淡,所有的科室几乎都是关停状态。公司披露的去年并表医院,尤其是三级和二级医院,它们在体检方面的收入反倒是提升的。这主要是因为从去年的三季度开始,公司的一些三甲医院就开始有意识地想办法在体检方面做一些增强营收的措施。在第三个季度开始,公司的一些三甲医院,比如说鞍钢和西电总医院在体检这一方面弥补了一部分在2-4月因疫情下滑的收入。目前来看的话,公司下属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根据公司不同的医院在年初的时候所上报的预算,旗下医院今年不但会恢复到疫情前的一个水平,且很有可能相比于19年,它们的业绩会有个位数的增长。
虽然行业二级医院承压,但是公司二级医院盈利性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去年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公司旗下的西安西航医院的前2-5月,几乎所有门诊都关闭了,但它全年综合结余率还是达到4.9%的水平;另一个是公司下属的合肥安化医院,它是一个以康复为重点的二级医院,它的去年结余率达到4.1%左右的水平;还有下属医院西安咸阳彩虹医院,它是一个妇儿专科医院,去年结余率达到3.7%的水平,去年它的经营状况严重受到疫情影响,疫情直接改变了小儿的就医习惯,导致了去年医院的门诊量下滑较大,但最后仍然取得不错的业绩,说明经营情况是比较好的。
国内二级医院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公司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对每一个进入到公司体系内的医院,不光是二级医院,公司都会根据医院历史上强势学科和医院发展的意愿,去对每一个医院进行相关的学科发展规划。对于整个医院集团,公司制定了三条学科发展线:一、业务线,像核心学科、特色专科和消费医疗,是公司目前给整个医院集团定下的三条加强学科建设的业务线。在核心学科方面,比如心血管、神经科、妇产和骨科,这些主要是针对公司旗下的大三甲医院的,是大三甲医院必须要发展的大科。但这四大学科对于二级医院来说,无论是发展学术还是发展整个学科建设性价比都是不高的,二级医院本身的能力和资源是没办法承接这类学科发展规划的,所以公司更希望未来在二级医院做相关的特色专科方面的建设。现在在特色专科方面,环球集团定了4个方向,分别是消化、肾病、肿瘤和康复。比如康复方面,公司的一些下属二级医院的康复基础非常好,包括烟台海港医院、安化康复医院,它们在并进环球集团体系的时候,康复学科就是它们相对优势的学科。在整个医疗集团的运营架构里面,在这四大方向的特色专科上,都设立了专门的团队和部门去对接下属医院,做直接的管理输出和资源输出。未来对于公司下属的二级医院,公司计划是将它们发展为以某1-2个专科为重点发展方向的医院运营。
医院未来规划
现在由于环球医疗是一个央企二级子公司,有些医院一旦归属于公司体内,行政和党委级别会因此而降级,所以这些医院会直接跟公司的母公司中国通用技术控股集团签约。对于这一类医院,未来公司可能会采取IOT和OT托管模式,向它们收取管理费。
现在公司合作的一些体外医院中有不少不错的标的,例如,攀钢总医院在2020年扭亏转盈,若发展趋势继续保持良好,公司计划今年将它并表,还有体外五矿项目里的马鞍山十七医院和上海中冶医院分别是不错的三级医院和二甲医院。
公司的并购目标是五年后达到3万张床位,在央企医院剥离整合告一段落的背景下,公司把并购目标放在2次改革中的医院,即一些集团在134号文之前得到了风声,提前把集团内的医院的控制权转移到基金的医院。这些医院通过这种方式,在134号文公布后向外声称改革已经完成,但是国资委不认可这种改革方式,因为医院的实际控制权并没有发生改变,这类医院便是下一次改革的对象。比如说,在天津和湖南地区,很多集团很早以前就把医院打包放在了国资委的平台上,公司会从这类项目中去并购一定数量的床位。目前公司在谈的床位数在1万张左右,但无法保证全都能并购成功。另外公司规划至少3000张的自建床位,这些是已并购医院的扩建的需求。未来公司合并新的医院后,会对自建规模进行调整。相对3万张床位的规模目标,公司还有1万张左右的缺口。
公司目前另一个重心是发展特色专科医院,例如肿瘤、康复和消化等等。公司目前会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标的,无论是民营的还是公立的,如果医院的性价比较高、地理位置位于北上广或者靠近公司已建立的医院联合体区域,比如西南、东北鞍山这些区域,或是有较好的连锁标的,公司会去进行谈判并购。公司对外并购的计划,以专科发展方向为脉络,同时注重地理位置以及标的是否干净清晰,只要通过公司内部的评审,公司就会积极去进行并购。
单床收入会根据每个医院发展定位和当地情况设立预算目标,如西电医院5年内希望冲击百万单床目标。公司希望5年内做到3万张床位,平均单床收入目标为40-60万元,这主要靠3级医院指标拉起来。在目前在管医院方面,公司希望将医院的结余率从目前的4-5%提升至6%-8%,努力冲刺8%-10%。
医院集团业务和未来出现的医疗产业链业务,这两块的收入占比将会越来越大。未来希望在金融和大医疗这两块收收入占比在2025年做到3:7的比例。
深化健康产业布局
公司围绕核心医疗资源,通过控股、参股、联盟等多种方式,在互联网医疗、设备维保、第三方检验、医养结合、保险经纪、参股投资等领域展开业务布局,不断聚合优质资源,拓展健康产业链条,逐步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系统,实现多方共享共赢。
互联网医疗是公司着力发展的一个重点,公司已经创立了自有的团队,自主开发和运营了一个线上医疗app。公司当前做的第一步就是把体系内的所有医院的基本服务转移到线上,目前已经上线了17家体系内的医院,去为病人做线上的图文看诊,包括看报告和付款。等到平台的产品逐步完善,后续慢病管理、专科治疗以及药品销售都可以转移到线上。等到公司平台流量越来越多之后,会吸引体系外的一些医院服务,再将它们的服务转移到公司平台上,这是公司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初步战略构想。
公司旗下的医院都是有着四五十年历史的国企医院,未来整个通用技术集团系统内,除了环球以外,还有其他三个运营医院医疗机构平台,四家加在一起的规模有三万张床位,它们中的病例数据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可研究价值的。所以未来在数据中台业务领域,如果能够将数据整合在一起,规模是很有想象空间的。
相对于互联网医疗领域,检验和维保方面可能是会更快出业绩的。在维保业务上,去年的毛利已经有1700多万了,但因为它相对于公司其他的业务来说,财务贡献还是比较小的,所以目前暂时把它放在供应链业务这一个单元下面。
未来除了金融咨询和医院集团两个业务,环球集团的财务报表上会增添产业链相关的业务,到时候如果检验、维保和保险、康养等业务有了较为显著的财务贡献,公司会呈现给资本市场更加清晰明朗的业务数据。
融资资金用途
公司今年做了两次股权融资,第一笔是2月广东元知科技集团对环球医疗完成1.5亿美元规模的定向增发投资。根据协议,环球医疗以6.63港币/股的溢价向元知科技定向增发价值1.5亿美元普通股。新股交割后,认购方将持有环球医疗9.26%的股份。第二笔是3月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中信资本对环球医疗进行1.5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投资。本次可转债期限为发行之日起5年,票息2%,投资金额将用于环球医疗医院集团业务发展,金融与咨询业务运营及企业日常运营,为环球医疗未来的业务发展和战略实施进一步赋能,助力打造领先的医疗健康集团。
股权融资资金共约3亿美金。一大部分的融资资金会用于公司的并购项目,另外大概20-30%会用于公司的金融业务投放,用于融资租赁公司的增资,因为融资租赁是需要不断提高资本金的;另外大概还剩下10-20%左右是用于公司未来在产业链相关领域的布局和孵化。
股权结构与激励
环球医疗在2015年红筹架构在香港主板上市,是一家央企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大股东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是53家国资委直管的央企之一,大股东股权占比约为36%,第二大股东是广东元知科技集团(朱孟依家族-合生创展主席)占比9.3%。公司的第三大股东是中信资本,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也是环球医疗董事会主席兼非执行董事,中信资本当前持股不到4%,但是今年3月集团给中信资本发了一个1.5亿美元的可转债,如果全部转股,则中信将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另公司前CEO和现任CEO共持有1.3-1.4%的股份比例, 现任CEO目前经历股权融资的稀释后约为0.4%。
2019年底环球获得了国资委的批准,实行第一次央企层面的管理层期权激励计划,主要涵盖公司的高管和全部中层骨干,大概1%左右的规模,今年年底开始进入行权阶段。明年或者后年公司会考虑进行第二批期权激励计划申报,第二批范围将会逐渐扩大到整个医疗集团下属医院的核心管理层。
派息比例
公司一直以来都保持一个稳定的分红状态,大概是归属净利润的30%,其中的利润是包含了金融和医疗两个业务的。
盈利预测
预计今年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大概有双位数的增速,目标是10%以上。
分为金融和医疗两个领域来看的话,金融领域收入增长目标大概为6%-8%,净利差3.0%以上,有机会达到3.1%或3.2%。生息资产目标是双位数增长(10%+),不良率去年底达到了1.0%,中期公司目标是努力将不良率降低到1.0%以下。从整个行业来看,公司各项指标处于比较优质的水平。
在医疗领域方面,今年有望实现15,000张床位的全部并表,医院集团业务的收入增速目标是50%,归母净利润增速达到30%以上。
彭博估值
环球医疗20年的静态估值为6.0倍PE。
21年彭博预计公司收入同比增长27.8%%至108.9亿人民币,利润同比增长21.3%至21.2亿人民币,则公司21年的动态PE为5.4倍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