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网站导航 开放平台 Thursday, May 15, 2025 星期四
  • 微信

加密货币行业的误判与未来价值方向

来源 中金网 05-06 16:00
摘要: 加密货币误判应用价值,金融化失焦,应回归货币创新实现真正价值。

  加密货币误判应用价值,金融化失焦,应回归货币创新实现真正价值。

  我近期研究了加密货币如何偏离其最初愿景,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创新,而忽视了实现财务主权承诺所需的货币基础。这导致技术成就与可持续价值创造脱节。

  我尚未深入探讨的是,行业在构建应用时的根本误判。这一误判是加密货币当前困境的核心,也指向了真正价值可能浮现的方向。

  加密货币的叙事经历了多个阶段,但始终承诺超越金融的革命性应用。智能合约平台定位为新型数字经济的基础,价值从应用层回流至基础设施。“胖协议理论”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叙事:与互联网中TCP/IP价值有限、谷歌和脸书赚取数十亿不同,区块链协议将捕获大部分价值。

  这形成了一种心智模型:第一层公链(L1)通过支持多样化的应用生态获得价值,类似苹果的应用商店或微软的Windows通过第三方软件创造价值。

  但根本的误判在于:加密货币试图在不需要金融化的领域强加金融机制,且未能带来真正价值。

  与互联网通过数字化满足已有需求(如商业、通信、娱乐)不同,加密货币试图将金融机制注入不需要或不想要的活动中。假设社交媒体、游戏、身份管理等都能通过金融化和“上链”受益。然而,现实截然相反:

  社交应用:带Token的社交平台难以获得主流采用,用户参与主要由Token激励驱动,而非内在实用性。

  游戏应用:传统游戏社区普遍抵制金融化,认为这削弱而非增强游戏体验。

  身份与信誉系统:引入Token经济后,难以证明比传统方法更有优势。

  这不仅仅是“尚早”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相:金融是资源分配工具,而非目的本身。将金融机制强加于社交或娱乐活动,误解了金融在社会中的核心作用。

  看似反例的CS:GO皮肤市场或游戏内微交易系统,实际上突显了一个重要区别:

  这些市场是游戏旁边的可选装饰品或收藏品生态,与核心游戏玩法无关,更像是商品或纪念品市场,而非改变游戏运作方式。

  当加密游戏试图将核心玩法金融化——将玩游戏变成赚钱行为——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玩家体验,常常破坏游戏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游戏可以有市场,但将玩法本身变成金融活动会改变其本质。

  区块链技术与无信任加密讨论中常混淆的两个概念是区块链技术和无信任,二者并不等同:

  区块链技术:用于创建分布式、只追加账本和共识机制的技术能力。

  无信任:交易无需依赖可信第三方即可执行的特性。

  无信任有显著成本——效率、复杂性和资源需求。这需要明确的正当理由,仅在特定场景下成立。

  例如,迪拜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管理房产记录,主要是为了效率和透明度,而非无信任。土地部门仍是可信权威,区块链只是更高效的数据库。这一区别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所在。

  关键洞察是:无信任仅在少数领域真正有价值。房产记录、身份验证、供应链管理等活动本质上需要可信实体进行现实世界的执行或验证。使用区块链改变的只是记录管理技术,而非信任现实。

  这为每个平台带来了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

  该平台是否真正受益于移除可信中介?

  这种好处是否超过实现无信任的效率成本?

  对大多数非金融应用,至少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要么它们无法从无信任中受益(因仍需外部执行),要么好处不足以抵消成本。

  这解释了为何机构采用区块链技术主要聚焦于效率提升,而非无信任。当传统金融机构在以太坊上Token化资产时,他们利用网络实现运营优势或进入新市场,同时保留传统信任模型。区块链作为改进的基础设施,而非替代信任的机制。

  从投资角度看,这带来挑战:区块链最有价值的部分(技术本身)可被采用,而不一定为特定链或Token带来价值。传统机构可使用私有链或公共链作为基础设施,同时控制最有价值的层——资产和货币政策。

  随着这一现实逐渐清晰,行业正在自然适应:

  无Token经济的技术采用:传统机构采用区块链技术,绕过投机性Token经济,将其作为现有金融活动的高效管道。

  效率优先于革命:从取代现有系统转向使其逐步更高效。

  价值迁移:价值主要流向具有明确实用性的特定应用,而非底层基础设施Token。

  叙事演变:行业逐渐重新校准价值创造的表达方式,以匹配技术现实。

  这实际上是好事:为何让活动赋能者从价值创造者那里榨取所有价值?这种寻租行为与加密运动标榜的资本主义理念背道而驰。若互联网的主要价值被TCP/IP捕获,而非其上应用,互联网会大不相同(几乎肯定更糟!)。行业并非失败,而是面对现实。技术本身有价值,将继续与现有系统整合。但生态内的价值分配可能与早期叙事大相径庭。

  要理解现状,需追溯加密货币的起源。比特币并非通用的计算平台或万物Token化的基础。它专为货币而生——是对2008年金融危机及集中式货币政策失败的回应。

  其核心洞察不是“一切上链”,而是“货币不应依赖可信中介”。

  随着行业发展,这一初衷被许多项目稀释甚至抛弃。像以太坊这样的项目扩展了区块链的技术能力,但同时淡化了货币创新的焦点。

  这导致生态系统的奇怪脱节:

  比特币:保持货币焦点,但缺乏超越基本转账功能的编程能力。

  智能合约平台:提供编程能力,但放弃货币创新,转向“区块链万物”。

  这一分歧可能是行业最严重的错误转折。与其在比特币的货币创新基础上构建更复杂的功能,行业却转向金融化一切——一个误判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倒退。

  在我看来,前进的路径是将区块链的先进技术能力与其最初的货币目的重新连接。不是作为所有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而是专注于创造更好的货币。

  货币特别适合区块链,原因如下:

  无信任重要:与需要外部执行的其他应用不同,货币可完全在数字领域运作,代码即可强制执行规则。

  数字原生:货币无需将数字记录映射到物理现实,可天然存在于数字环境中。

  明确价值主张:从货币系统中移除中介可带来真正的效率和主权效益。

  与现有金融应用的天然联系:最成功的加密应用(交易、借代等)自然与货币创新相关。

  更重要的是,货币是基础层,其他一切在其上构建而无需深入参与。加密货币颠倒了这一自然关系。与其创造无缝融入经济活动的货币,行业试图围绕区块链重建所有经济活动。

  传统货币的力量在于其作为效用层的特性。企业接受美元无需了解美联储;出口商管理货币风险无需围绕货币政策重建运营;个人存储价值无需成为货币理论家。货币促进经济活动,而非主导它。

  链上货币应以相同方式运作——通过简单接口供链下企业使用,就像使用传统银行基础设施而无需成为其一部分。企业、实体和个人可完全保持链下状态,同时利用区块链货币的特定优势。

  与其构建模糊的“Web3”概念——试图金融化一切,行业应专注于打造更好的货币。不仅作为投机资产或通胀对冲,而是作为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可靠运作的完整货币系统。

  考虑到全球货币格局,这一焦点更具吸引力。当前体系的固有不稳定性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凸显了对中立替代方案的真正需求。

  当前格局的悲剧不仅是资源错配,更是错失机遇。金融基础设施的增量改进虽有价值,但与解决货币根本挑战的变革潜力相比黯然失色。

  加密货币的下一阶段可能不在于进一步扩展范围,而在于回归并实现其最初目的。不是解决所有问题,而是作为可靠的货币基础设施,为其他一切提供基础——无需深入思考其运作方式。

  这正是加密货币最初承诺的深刻创新——不是金融化一切,而是创造值得作为全球经济无形基础设施的货币。无缝跨越边界和机构,同时保持我们日益复杂的世界所需的主权与稳定。一种赋能而非主导、服务而非约束、进化而不干扰人类活动的货币。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