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我们讨论了传统制药企业的创新转型。在第七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中,先声药业(2096.HK)仿制药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捷立恩)以3.2元/颗(规格4mg)的最低价中选,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从长期看,单纯依赖仿制药业务的药企将长期受到仿制药集采政策影响;而对于仿制药转型创新药的企业来说,预计在现有大品种仿制药均被集采后,仿制药集采政策对其业绩的影响将逐渐消退,加速创新转型进度。
本周我们将讨论华为汽车产业链。作为能源变革与信息变革的交汇点,电动智能汽车将成为继PC、智能手机后的第三代智能移动终端,重新定义人类生活与出行方式。作为智能化最佳载体,新能源汽车在供给端质变驱动下迎来爆发,渗透率持续向上,为寻求产品差异化卖点,新老势力寄期于加速电动化进程,开始将目光锁定智能化。对标智能手机行业,优质供给驱动新能源汽车由导入期逐步迈入成长期。根据IDC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22.5万辆,同比增长47.2%。2023年以后随着补贴退坡,市场将回落到较为平稳的增长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1299万辆,2021年至2025年CAGR约为38%。聚焦于华为公司,过往ICT技术沉淀,“HI+Tier1”两种业务模式双管齐下;端+云+AI,赋能监测电池安全;开源鸿蒙OS系统问世,三方联合交互指日可待:
(1)集成能力和ICT技术优势凸显,“HI+Tier1”两种模式全面赋能:华为将领先的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融合于电动汽车三电系统,衍生出车上“融合极简”的多合一电驱系统,车下“人-车-桩-路-网”一体化协同的全栈高压充电与换电网络解决方案,以及云端对电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管理和三电故障预测,加速汽车产业电动化发展。Huawei Inside模式下,华为支持车企打造其高端智能汽车子品牌,发布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系列车型,如联合小康股份打造赛力斯SF5和AITO问界M5+M7、与北汽蓝谷开发极狐阿尔法S HI版以。传统Tier1供应商模式下,华为向车企客户提供智能电动汽车的增量零部件,长安CS95电动版搭配华为双电机系统。
(2)“端+云+AI”协同BMS云平台,AI数据监测补齐电池组检测短板:AI BMS结合大数据、AI 技术,提前识别电池安全风险并预警。端云电池管理系统由电池控制单元(BCU) 、电池采样单元(BMU) 和云BMS构成,支持0-800V电池系统。建立精准电池模型,融合多种算法,提升SOC估算精度;云端孪生系统,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可追溯。车载充电系统集成了车载充电机(OBC)和电压变换器(DC/DC),电源分配单元(PDU)可选集成,系列化产品包括7kW及11kW。技术层面,华为BMS首先对数据清洗、去重,构建与电池故障相关的高敏感度特征,形成符合电池热失控故障的算法模型;产业链上,华为既联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也与星云股份合作,补齐锂电池组检测和封装技术短板。目前,华为AI BMS云平台系统接入了超过10万台新能源车辆数据,成功预警10+起电池热失控故障,实现部分高风险车辆提前处理。大样本量能进一步促进热失控模型的持续优化迭代。
(3)华为鸿蒙生态赋能AITO问界:手机与车机的生态闭环提高用户的智能终端全场景体验,未来有望实现汽车与华为手机庞大用户群体的交互开拓,增强用户黏性。问界M5和M7搭载的鸿蒙OS平台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汽车成为智能终端,实现汽车+手机+手表三方联合交互的可能,华为有望在智能互联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智能汽车产业链国产化进程。
研讨会相关标的周涨幅榜
第一上海部分疫情系列研讨会推荐公司表现及概况:
数据来源:彭博、第一上海,注:现价为2022年11月17日收市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