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网站导航 开放平台 Friday, August 22, 2025 星期五
  • 微信

以史为鉴:美联储一旦加息,谁将更受伤?

来源 外汇天眼 01-23 16:35
原创分析,货币、金融、投资、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风起云涌,信息爆炸时代,让我们慢慢看清这个世界。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美联储官员将

  YahuiMarketLimited

  原创分析,货币、金融、投资、有趣且深度的硬核财经。风起云涌,信息爆炸时代,让我们慢慢看清这个世界。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美联储官员将在下周的会议上暗示于3月进行三年多以来首次加息25个基点,并在不久之后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

  另外,有极少数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将出市场意料地上调50个基点,这将是自2000年以来最大加息幅度,以应对不断飙升的通胀压力。

  近期全球股市出现一波回调。

  市场普遍认为,这和去年一季度的调整原因类似,即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快速上行,加息预期浓厚,引发市场调整。

  美联储加息如何影响全球资产定价

  数据宝通过复盘20世纪以来美联储三次加息周期发现,美联储加息周期内全球股市往往出现先跌后涨的走势,A股市场表现则相对独立。

  20世纪以来,美联储总共经历了三次加息周期:

  第一次加息周期为1996年6月至2000年5月,加息背景主要是抑制互联网泡沫,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

  第二次加息周期为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基准利率从从1%上调至5.25%,加息背景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房地产泡沫。

  第三次加息周期为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基准利率从0.25%上调至2.5%,加息背景主要是货币政策正常化。

  第三次加息周期中还实施了主动缩表,依次在2017年3月讨论、6月给出缩表计划、9月宣布、10月开始实施。也就是说,上一次加息周期中缩表与加息是同时进行的,具体时间点及节奏依次是:2013年5月引导Taper(缩减资产购买)预期,2014年Taper,2015年12月首次加息,2016年12月第二次加息,2017年3月及6月两次加息后,2017年9月宣布自当年10月起缩表,2017年12月继续加息,2018年加息四次同步缩表,2019年结束紧缩。

  美联储加息只是时间问题

  在1月14日至19日接受Bloomberg咨询与访问的经济学家中,预计美联储将在2022年加息三到四次的人大致各占一半,他们认为美联储已下定决心应对美国劳动力市场走强和近40年来最高通胀率。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从当地时间下周二开始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并于北京时间周四(1月27日)凌晨3点在华盛顿发表政策声明。另外,本次会议不会公布季度经济及利率预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在30分钟后出席新闻发布会。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Grant Thornton LLP首席经济学家Diane Swonk在一份调查报告中回复道:“美联储对通胀的态度已从耐心转变为恐慌,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联储首次显现出被通胀所”压制“,而非”先发制人“。风险在于,他们可能在抗击通胀方面做得过于激进,并且对货币政策的收紧力度过大。”

  去年12月,FOMC将其Taper步伐加快了一倍,该计划可能将在3月份结束。经济学家预计下周的会议将主要讨论如何及何时使货币政策正常化,43%的经济学家表示,FOMC可能会在会议上修改其政策声明,明确3月份加息的信号,另有43%经济学家表示,官员们将暗示可能很快就会适当加息,但不会透露具体的加息时间,只透露安排会相对灵活。

  经济学家们根据12月的数据上调了对利率的预期,与FOMC修正后的点阵图预测基本一致,低于市场投资者对今年加息四次和部分Bloomberg Economics加息五次的预期。

  在我们看来,3月加息几乎已成定局,这将是美联储为控制通胀而采取的诸多紧缩性措施的第一步。到年中,我们预计FOMC将认识到,他们仍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才能最终实现2%的目标。因此,今年有可能加息5次(每次上调25个基点)。Bloomberg Economics首席美国经济学家Anna Wong表示。

  Naroff Economics总裁 Naroff Economics一份回复中表示:“美联储此前一致将通胀描述为暂时性,因此失去了部分信誉,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在3月份第一次加息50个基点来证明通胀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奥密克戎变异病毒加剧蔓延导致近期经济数据出现疲软,更多的劳动力因病请假,但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FOMC可能会选择忽略这一点,重申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继续走强的趋势。约三分之一的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声明中提及这一点,但会表示这将是暂时的。

  交通银行预计,到2022年3月美联储量化宽松将结束,之后美联储可能适时启动加息进程,2022年内可能加息三次。

  美联储加息或许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美国当前的确面临通胀压力,但同期消费、就业、生产等数据反映经济恢复尚未充分,并未完全具备加息条件。交通银行认为具体是否加息以及何时加息,将视美国的通胀和就业情况而定。

  美元可能已经见顶

  2022年美元还能升值多少?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外汇和新兴市场策略全球主管洛德(James Lord)认为,美元可能已接近见顶。

  洛德称:现在是开始减持美元多头头寸的好时机。我们认为,美元可能已接近见顶。事实上,我们刚刚将美元头寸调整为中性,这意味着我们认为美元将从现在开始横向波动——

  自去年6月以来,我们一直看涨美元。

  洛德表示:“美联储已经暗示可能接近加息,我们认为,美联储开始加息周期可能是美元上升接近尾声的信号。美元在加息前的几个月往往会上涨,但在随后的几个月又会下跌。这是一个很好的买谣言卖事实的例子。如果市场是正确的,美联储最早在3月加息,那么美元在这个周期中的峰值可能就不会太遥远了。”

  洛德表示:我们最近看到的是,其他央行也开始考虑收紧政策和提高利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联储加息的影响,减少其对美元的影响。我们认为,

  现在可能是投资者开始减持美元多头头寸的好时机,而不是增加多头头寸。

  加息短期明显冲击全球股市

  美联储加息如何影响全球资产定价?

  理论上来讲,美元作为全球货币,大部分央行将不得不选择跟随美联储加息保汇率,对股市产生短期冲击。

  随着加息周期的持续推进,市场对利率敏感度降低,股市开始见底回升。通过复盘历史,也一定程度印证了上述传导机制。

  数据宝统计,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周期前1个月,全球16个主要股指平均上涨13.71%;第二次加息周期前1个月,全球主要股指平均下跌1.18%;第三次加息周期前1个月,全球主要股指平均下跌0.82%。

  美联储第一次加息周期启动后,全球股市逆转上涨势头,首次加息次月全球主要股指平均下跌超3%;第二次加息周期短期负面影响更明显,加息次月全球主要股指平均下跌近10%;第三次加息周期开始的次月平均下跌逾2%。

  由此可见,美联储加息前对市场影响不大,加息后短期明显冲击了全球股市。

  美股标普将下跌45%?

  管理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知名投资机构GMO(Grantham, Mayo, & van Otterloo )的联合创始人杰利米·格拉汉姆(Jeremy Grantham)近日发布报告《荒野逃生(LET THE WILD RUMPUS BEGIN)》。

  报告警告美股投资者,美国股市长达10年的牛市泡沫即将破裂,美国三大指数之一的标普500的下跌幅度可能达到45%。

  但他看好新兴市场的股票,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低估值公司。同时,他提醒投资者,持有现金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或者配置一定的金银等贵金属。

  格拉汉姆并非普通分析师。作为美国头部资产管理机构的掌门人,其过往曾多次准确预测美国股市的泡沫破裂,包括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08年牛市顶部、以及2009年熊市底部等。考虑到GMO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以及格拉汉姆过往的精准预测,记者将报告的主要逻辑和结论进行翻译。

  今天的美国股市,正处于过去一百年来第四次的超级泡沫当中。每一次超级泡沫的出现,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目前,这些特征都已经出现了。

  这些超级泡沫的倒数第二个阶段是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加快到整个牛市平均速度的两到三倍。在本轮超级泡沫中,美国股市的加速上涨始于2020初,在2021年2月结束。在此期间,纳斯达克(13768.9218, -385.10, -2.72%)指数从2019年底上升了58%(如果从新冠疫情暴发后的低点开始算,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105%)。

  超级泡沫的最后一个阶段表现是投机性股票表现不佳,但蓝筹股仍在继续上涨。1929年和2000年股市泡沫前曾经发生过,而现在正在发生同样的事。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合理解释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知道市场价格过高。但出于商业原因,他们必须继续在悬崖边上的舞池里继续跳舞,并假装若无其事。如果最终不得不跳下悬崖,他们宁愿抱着更安全的股票。

  这就是为什么在超级泡沫结束时,投机性的股票首先下跌,然后下跌会缓慢地蔓延至蓝筹股。

  泡沫后期最重要和最难定义的是疯狂投资者行为的敏感特征。

  但在过去的两年半里,毫无疑问,我们已经看到了疯狂的投资者行为——甚至比 2000 年还要多——尤其是在 meme 股票(译者注:在WallStreetBets等股票论坛上被散户交易者青睐的股票的统称)和新能源汽车相关股票,加密货币和NFT中。

  超级泡沫贯穿其各个阶段的已经完成,疯狂的踩踏可能随时开始。

  END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