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其实可能都逃不出“道理都明白,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怪圈儿。投射到金融产品投资上,之所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一方面原因是基金的筛选难度确实在加大,另一方面则与基金投资人对自身真实的风险承受能力缺乏清晰认知有较大关联。
风险承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多受性格特质的影响,因人性格而异,同样金融产品存在不同风险类别的区分。您是否洞察过自己的性格特质,您的性格标签属于好胜?坚毅?沉稳?还是内敛?您是否清楚自己的真实风险承受能力?您了解适配自己的金融产品风险属性吗?本篇文章,作为金融产品筛选研究系列的开篇之作,希望给您提供些许思路和不一样的视角。
产品筛选并非易事
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人来说,金融产品的筛选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核心原因主要有:
1、金融产品数量庞大。公募角度而言,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截至今年十月末,目前我国已经有8969只公募基金产品,公募基金整体规模突破24万亿。私募方面,目前国内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经增长到 19万亿,创下了历史新高,存续的私募基金数量高达12万只。如此数量庞大的金融产品,确实对产品的筛选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2、业绩分化显著,特别是在今年市场波动不断、结构行情突出的背景下尤为明显。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权益类公募基金首尾业绩差异高达118%。同时,今年年内成立的次新主动权益基金,两极分化十分严重,表现最好的是重仓新能源赛道的基金,净值增长目前突破了70%。冰火两重天的是,此前发行时被广泛看好的多只爆款产品却不如人意。私募领域,分化现象同样十分严峻。基于朝阳永续上提取的3万多只证券投资类的私募基金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私募策略的发展相对不平均,3万多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中,股票策略的产品规模占绝对多数,其他策略的规模占比普遍相对比较低。从分化程度上来看,股票策略、事件驱动策略的分化比较明显,分化程度都在20%左右。套利、债券策略私募业绩分化相对不大,业绩表现相对集中。
数据来源:朝阳永续,中信建投证券金融产品及创新业务部
数据截至:2021-11-7
重要提示:过往业绩、收益预测和相关建议等,均不代表任何确定性判断,不代表策略未来运作的实际效果或可能获得的实际收益。
业绩表现越是分化大,不同客户买到的产品业绩差异就越大。业绩表现越是分化明显,就越考验我们对产品的筛选评价能力。况且,私募产品的投资策略相较公募产品更加多元复杂,且信息透明程度低,因此对于优质私募产品的筛选,难上加难。
总体而言,在金融产品品类纷繁、分化显著的业态下,作为投资人,掌握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产品筛选评价方法很有必要。
何谓适合?就是在权衡了自己的投资收益目标、适宜的风险容忍度、投资期限、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同自己的投资偏好以及客观风险承受能力最匹配的那只或那类金融产品。投资偏好需要在长期的投资中逐渐形成,而风险承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和人的性格特质挂钩。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首先作用的是人对风险的认识以及承受力。换句话说,风险承受能力,由你的性格特质决定。
人民日报社主管、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生命时报》刊登的《性格决定患癌率 C型性格是癌症性格》一文中曾经提到,医学上依据不同性格人群的行为特点,把普通人群分为A型、B型和C型三种性格类型。A类性格的人,争强好胜,热衷于竞争,在心理和生理上属于敏感人群、情绪波动大。B型性格,知足随和,适应力强。C型性格,被称为“癌症性格”,主要特点是克制、压抑、内向。
借助上述性格分类判断相应风险承受能力,投射到金融产品的筛选上,笔者形成如下建议:对于A类性格人群,基于过强的情绪反应,对投资损失会非常敏感,建议配置中低风险类型的产品。B类性格宽容乐观,心态平和,是较为健康的性格,因此判断其适应性强,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高,可以适配中高风险及以上风险类型的金融产品。C类性格,冲突避免型,建议配置低风险类型的产品或者不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毕竟投资存在风险。
当然,现代心理学领域关于人的性格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并不局限于上述分类。但无论那种分类方式,最终都可以映射到——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的客观差异上。因此,充分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对金融产品投资至关重要。
此外,人的性格特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随着年龄增长、处境变化而会发生变化。所以,对于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化以及适配金融产品的类型的判定也需要视情境保持更新。
回望初心
我们投资金融产品,核心是希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然而,只有深刻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真实的风险容忍度,并在一套清晰的筛选方法论的指引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产品,同时长期保持动态跟踪,才能达到我们投资金融产品的最初期望。
^&D:\temp\1640438014472.png&^
风险提示:本报告不代表中信建投证券观点,仅属于基金投资策略讨论,不作为投资建议,本报告的调研内容为后续整理,不保证整理内容与调研原文完全一致,另外基金经理观点可能发生变更,我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变更,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列示的基金名称也仅做示例,非基金宣传推介,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任何人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中信建投证券以及作者无关。基金产品详情请阅读基金法律文件,并以之为准,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