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体情况
在经历1个多月的上涨后,本周市场总体有所回调,上证指数下跌0.93%,周五收盘报3632.36点;沪深300下跌1.99%,中证500上涨0.11%、中证1000和创业板指小幅下跌0.69%和0.94% 。
北向资金方面,本周净流入114.67亿,周五虽然在限“假外资”的影响下有所流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连续12天净流入之后,有一些流出实属正常,外资看好国内的趋势不变。另外,南向资金本周净流入174.92亿,且连续18天大幅净流入,港股的“基本盘”在大陆,而整体1倍左右净资产的估值则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越来越被资金关注,“人弃我取”,投资往往逆人性。
(以上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1-12-17)
2、行业表现
市场风格再次发生明显轮动,受视频素材版权新规影响,长视频利好因素出现,熊了几年的传媒反弹,中信传媒指数本周大涨6.42%;经过三个月左右调整的煤炭已进入价值区间,另外叠加“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的政策影响,中信煤炭指数本周大涨5.25%,其它强周期行业,如钢铁、石油石化分别上涨1.76%和1.71%;处于景气阶段、出口向好的通信、计算机指数分别上涨1.71%和1.23%;之前较热的食品饮料、国防军工、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则出现回调。
总体来说,临近年末,目前处于业绩真空期,市场更多围绕主题、热点行业来炒作,资金流动变化较快。同时,全年涨幅较大的行业板块以及个股相对较集中,部分资金的止盈操作也带动了资金流出。长期看,这些可能很多都是“噪音”,选择好基金、把握大趋势才是正道。
(以上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1-12-17)
3、基金投资
偏股型基金指数本周下跌2.28%,今年上涨7.57%。
今年还有10个交易日,排名大战已经打响。从冠军争夺的角度看今年倒是没有太多悬念,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的第一名分别是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和前海开源新经济,相对第二名有巨大的领先优势,两只基金都是崔宸龙管理,都是重仓新能源和新能车,契合今年的主线,持仓的公司表现也是不错。从第二名往后,名次间差距比较小,还需要最后的角逐才能决定座次。
毋庸置疑,涨得好的基金更受关注,但片面根据中短期涨幅排行榜选择基金就不可取了,市场风格一直在变,“今年河东、明年河西”的事情并不少见。选择好基金,更要注意不同风格、特点的组合搭配,通过长期投资,去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最优秀一批企业的回报。(以上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1-12-17)
4、经济数据
中国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4% 。
结构上看,出口导向型行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向好,缺芯缓解预期的行业如运输设备、汽车制造业受益,PPI-CPI剪刀差收窄的行业如食品、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等行业的改善预计将持续至明年。总体上,从供给和需求多个方面,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组合拳在推出,政策稳增长的转向和意图非常明显。从11月经济数据观察,多个稳增长政策开始发力见效。
(以上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1-12-17)
5、热点解读
(1)12月17日,证监会发文明确表示,将对所谓“假外资”从严监管,沪深股通投资者将不包括内地投资者。消息被市场认为是抑制北向资金,引发情绪恐慌。但其实仔细分析,影响没有那么大。一是根据证监会公告,涉及的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占比仅1%左右;二是还有1年的过渡期,不是马上不能交易了,不是逼着卖出、砸盘;第三,从长期角度,一些以北向资金流动为交易信号、跟着“假外资”去短线炒作的行为将得到控制,这有利于维护沪深港通平稳运行,也有利于对长期价值的引导。
(2)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0-0.25%不变,并将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减少300亿美元,此前为每月减少150亿美元。美联储委员预计2022年美联储将加息2-3次,2023年加息3次,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另外,英国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资产购买总规模不变。
两则消息引起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担忧。但就国内来说,疫情中我们没有大水漫灌,经济又率先复苏,目前虽然遭遇一些压力、但通胀处于较低位置、且可控,货币政策等空间很大,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开完,明年定调“稳增长”,资本市场是值得期待的。
(3)美国在当地时间15日公布的制裁名单出炉,包括4家中国企业与1名个人,制裁理由是打击芬太尼等药物滥用成瘾问题,并非网传的针对中国的生物医药公司。因为这则传言,港美A股生物医药板块在12月15日大跌,又在16日开市后大幅回升。在没有研究积累和深入分析的情况下,跟着市场上的一些消息盲目操作,很多时候是不靠谱的。比如此前多轮制裁的“惯例”,大部分上名单的企业都与军方有关,因此CXO类公司上名单的可能性极小。
生物医药行业不同于芯片、AI技术领域,人类要共同面对疾病和疫情的挑战。另外,全球医药产业链很多重要部分在中国,比如原料药、CXO等,而且中国是生物医药巨大的市场,对抗逻辑很难全面在医药领域落地。但是,在投资角度,医药领域的研究门槛极高,专业名词晦涩难懂,甚至有的字都不认识,与其盲目炒作不如选择好基金长期持有、把握老龄化背景下的大趋势。
————————————
【一周市场回顾】写了有快40期了,主要内容就是小结本周市场表现,分析大事件,希望对长期关注的朋友能有些参考,在市场波动的时候能够有依据、有逻辑地、进行理性判断。最少,咱也别问出下边的问题:
风险提示:本报告不代表中信建投证券观点,仅属于基金投资策略讨论,不作为投资建议,本报告的调研内容为后续整理,不保证整理内容与调研原文完全一致,另外基金经理观点可能发生变更,我们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变更,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列示的基金名称也仅做示例,非基金宣传推介,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任何人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中信建投证券以及作者无关。基金产品详情请阅读基金法律文件,并以之为准,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