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网站导航 开放平台 Friday, August 1, 2025 星期五
  • 微信

关于固收+你一定要知道的

来源 外汇天眼 11-01 08:17
关于固收+你一定要知道的

  今年以来,投资者们见证了,也正在见证着A股市场风格、行业的快速切换。相信年初买入白酒,年中加仓医药,最近追捧煤炭的某些朋友正在经历着“关灯吃面”的至暗时刻。在巨大的市场波动中,如果今年投资了一二级债基或者偏债混合基金,很可能已经获得一个稳稳的收益,今年以来342只二级债基平均收益达到了5.16%,90只一级债基平均收益为5.26%,363只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涨幅4.18%(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1/1/1-2021/10/28,参与统计的基金均为2021年之前成立)。以上这几类基金,是由多数固收加上少量可转债,或者多数固收加上少量股票构成的,实际上就是今年很火的固收+类的基金。

  同期112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6.59%,409只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8.62%(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1/1/1-2021/10/28,参与统计的基金均为2021年之前成立)。固收+类的基金与这两类偏权益类的基金相比,股票配置要少的多,波动和回撤控制方面就有了很大的优势。同时,我们看到在收益方面,固收+类基金并没有和偏权益类的基金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种稳健型的基金获得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

  数据来源wind,后三列为固收+类基金指数

  我们再来看代表每一类基金的指数的情况,今年以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取得了4.00%的收益,虽然比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收益略高,但涨幅还不及权益类资产配置很低的二级债基指数和一级债基指数。在回撤控制方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在今年3月下旬出现的16.39%的最大回撤要远高于后三个固收+类的基金指数。固收+类基金指数由于波动显著小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所以在夏普比率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

  从基金平均表现和指数表现的对比中,不难理解今年固收+类基金受到追捧的原因。对于稳健型投资者来说,固收+产品能够较好的控制波动,同时兼具一定的进攻性,是一类值得长期持有的产品。而对于想要在短期内搏取高收益的客户来说,固收+类的产品就不是最佳选择了。

  很多投资者听到“固收+”这个概念,第一感觉这是个“稳赚不赔”、“保本”、“完全没有任何风险”的产品,往往将“固收”理解成了银行理财,而“+”就是在银行理财收益的基础上,一定会有上浮,实际上这是很大的误区。固收+类产品,不论是单只基金还是由单只基金形成的组合,其底层配置最多的是债券类资产,而债券类资产是净值化的,是会随着利率水平、流动性等因素而波动的。用来做收益增厚的“+”的部分是由少量可转债或者股票构成的,众所周知,可转债或者权益类资产也是会随着市场波动的。短期来看,由于权益或债券部分的波动,“固收+”可能实际上是“固收-”,但是如果客户长期持有,固收部分最终会取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可转债或者权益的正收益会为固收部分增色。所以,购买固收+产品的投资者们要有长期持有的理念,并在市场发生调整的时候,做好应对波动的心理准备。

  构建管理固收+类的产品,非常考验基金经理的能力。投资经理不仅要是投债的高手,更要是选股的达人,同时,要求基金经理对大类资产配置有很深的理解,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合理控制股票和债券的仓位比例,来控制回撤并追求“+”部分的收益。投资者进行基金选择时,不能因为目前固收+类的基金风靡一时或者觉得固收+一定不会亏损而随意选择基金经理,还是应该明确自身投资期限、预期收益以及可容忍的最大回撤,并用科学的方法,选择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中信建投证券基金投顾业务中心,运用定量和定性模型,甄选优秀的权益类基金和债券类基金,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组合,构建“固收+”基金投顾策略,实时监控其风险,利用权益类基金增厚收益,并根据市场情况适时做出股债配比的调整,帮助客户解决不知道如何选择固收+类基金或者选到表现不理想的固收+类基金的难题。

  帮您选好基金,配好基金组合

  点击图片即可体验

  本报告不代表中信建投证券观点,仅属于基金投资策略讨论,不作为投资建议。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但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变更,我们已力求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文中所列示的基金品种只作为示例,不作为推荐意见和投资建议,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单只基金收益不代表所有基金收益,任何人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中信建投证券以及作者无关。文中观点只代表发表当时的观点,不保证不发生改变。基金产品详情请阅读基金法律文件,并以之为准,基金投资有风险,决策须谨慎。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