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和慢性病不同,失眠是主观的感受,只要「白天精神受影响、主观感觉睡眠质量不好」都可称为失眠。白天精神受影响指的是头脑不清楚,比方说听完报告无法归纳出重点、恍神,觉得疲倦想睡,负面情绪变多,觉得易怒、提不起劲,或正面情绪变少,该开心却开心不起来。
长期睡眠差罹病死亡风险高
晚上不睡觉就像身体整天备战,造成自律神经功能亢奋,令血压、体温、血糖等都无法呈现正常的日夜高低变化,或影响身体对热量脂肪的消耗,造成肥胖及压力相关的荷尔蒙疾病。
而长期睡眠质量不好,会增加罹患代谢症候群、情绪相关疾病的机会,甚至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有失眠困扰的人出现忧郁症的风险,更较没有此困扰的民众多四倍,所以失眠问题实在不容小觑。
三个关键因素长期失眠上身
1.体质:
有些人天生比较敏感,一点声音、光影变化就会惊醒,或是心里有压力就会偶尔失眠,称为失眠的易感性。
2.发病因子:
如最近感冒、失恋、倒会,可能会持续一两个礼拜,从短暂的失眠变成慢性失眠。通常一个坏习惯养成约三个月,例如一开始因为有压力睡不着熬夜,隔天精神不继喝咖啡硬撑、下午补眠,就算后来压力的原因消失,却已经养成在床上办公的习惯。
3.恶化因子:
是指后期发展出来的坏习惯和观念,例如有些人以为一定要睡满八小时,明明不想睡也要一直躺在床上,但其实睡眠时间刚好就可以,太多太少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认知行为疗法
不吃药治失眠,有可能吗?目前唯一通过科学验证,可长期自我保养的治疗失眠方式,就是「认知行为疗法」,三种方法如下:
1.刺激控制法
「让床成为睡觉的地方。」不在床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真正想睡时才上床,并且于固定时间就寝与起床,若在床上躺20分钟睡不着,起来到另一个房间做静态活动,等到想睡再回来,白天避免午睡。
2.限眠疗法
是刺激控制的延续,等到真的有睡意时才去睡觉,除了避免「床铺变成失眠的地方」外,也可提升睡眠效率、浓缩睡眠时间。例如晚上10点上床却翻来覆去到2点才睡着,那就改成2点才上床,可能还是翻来覆去,但时间会缩短,也许3点就能入睡,但同样还是要要求自己7点起床,让睡眠更有效率。
3.放松技巧
找个安静、舒适、不受打扰的地方,最好在三餐之前或睡前,运用「紧张—放松」技巧,例如想要放松肩膀,就先耸起肩膀,将肌肉紧绷5至7秒,再慢慢松开15至30秒,逐步从手部肌肉、脸部肩颈、胸腹背部至大腿膝盖等处放松。